当前位置: 首页 > 谱系综合管理 > 文章著作 > 传承人文集

蔡龙云武术思想探述

2016/10/10   来源: 中华武术传承谱系中心    共1244人浏览    我要评论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蔡龙云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旨在揭示蔡龙云武学思想在中国武术理论发展中所具有的承前继后的作用,从而探求蔡先生对现代以来中国武术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国武术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蔡龙云    武术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     思想研究

 1.前言:

蔡龙云教授是我国著名武术教育家、武术理论家、武术技击家,中国武术九段,上海体育学院教授,武术国际级裁判,曾任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教委在上海体育学院设立“蔡龙云大师工作室”, 是上海市教委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一个创新举措,通过对这些大师深厚的学术造诣进行挖掘整理、继承,并加以发扬,可以增强高校的固有内涵,加快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从而直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本研究从人文学科的视角,以哲学、艺术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体系为研究基础,在对蔡先生武学思想进行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揭示蔡龙云武学思想在中国武术理论发展中所具有的承前继后作用,从而探求蔡先生对现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提炼其武学思想之精萃用语,将其武学思想的真奥义、真精神示与国人,以期更多的武林后学了解蔡先生,了解蔡先生的武学思想,了解蔡先生对普及与发展中国武术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国武术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2.中华武术思想研究概述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思想”一词有七种含义,分别是“想念、怀念”;“相思”;“思忖、思考”;“思维的条理脉络”;“念头、想法”;“思想意识,指道德品质方面”以及“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也指某种思想体系”。本论所研究的“思想”主要指向最后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也指某种思想体系。”因此,“所谓武学思想是指人们在武学研究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等思想体系。[1]

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项目武术,是民族体育花坛中的一株奇葩;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武术之所以能有独特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醇厚迷人的神韵,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正如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所说:“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研究中国武术的哲学思想,了解其深厚的思想渊源,有助于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中国武术的本质,把握中国武术的特征,从而更好地推陈出新,促进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并走向世界[2]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就直接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所谓本体论,简单说就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最根本的认识与说明。道家有关本体论的论述,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均成为武术思想认识论的根源。

中国道家的思辨方法的特色是重直觉,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理解事物;这也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势,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是可以传授的,可以观摩习练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要求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杨澄甫分析练太极拳有一定难度时指出:“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在在皆是”。说明要掌握中国武术最根本的精髓,确非易事,只有在日积月累的长期锻炼中去体验[3]

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武术先辈名家从直觉的长期体验中省悟到了武术最高境界,感到本体的存在,于是各自采用古典哲学的某些体系来表达,如道论、气论、太极论等等,透过这些纷繁不同的语词,它们表述的共通含义还是不难把握的。但论及“气”时,还必须说明,古人使用“气’字,一般有两义,一指化去万物之气,即先天之气,亦称“元气”、“宗气”、“中气”。另一含义为后天之气,即周流血肉之气。

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4]。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的客体,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完满实现武术的目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上的体现。

3.蔡龙云武术思想研究概述

蔡龙云武学思想是指蔡龙云先生在对中国武术的习练与研究中所形成的观点、观念等,这些观点、观念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综合称之为蔡龙云武学思想。

蔡龙云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蔡先生的种种著作中,主要包括:(1)武术论著:《武术运动基本训练》、《一至四路华拳》、《五路查拳》《剑术》、《太极刀》《少林寺拳棒阐宗》等十余部;(2)参编教材:蔡先生曾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参与编写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武术》教材;(3)散篇文章:蔡先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性文章共计七十余篇,以及给博士硕士研究生所讲理论课之“讲稿”。这些文章大部分收录于蔡先生2007年新编的《琴剑楼武术文集》[5]

牛爱军在《读琴剑楼武术文集》中对蔡教授《琴剑楼武术文集》一书推崇备至,认为该书汇集了蔡教授在武术理论、技术、科研方面数十年辛苦耕耘的理论成果,从中可以领略到蔡教授广博的思想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认为蔡教授“是为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著名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蔡教授精套路,善技击,可谓一身兼两艺,这种现象是一个值得学界长期关注并研究的话题[6]。”

谢梅在《向全方位系统化迈进》一文中评述了蔡教授关于武术科研发展前景和趋势问题的4个观点:武术科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团结协作。对武术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是历史的必然。在武术科研中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切忌有“门户之见”。在武术科研中,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涉取丰富的营养,又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方法揭示武术自身的规律。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方法,要注意选题的合理性,结构逻辑的严谨性,实验对照的全面性,表达论证的准确性。蔡教授对武术科研前景的详细论述既是对中国武术理论研究的方向指导,又是他数十年科研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郭辉在《蔡龙云谈武术国际邀请赛》一文中就 1985 年武术国际邀请赛采访蔡先生,蔡先生对技术问题及武术国际化发展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武术国际比赛“交流了技术,加强了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而且就比赛裁判培训问题及技术问题,认为“应允许人家超过我们”,这种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一位中国武术家无私宽广的胸怀。蔡先生的部分思想观点散见于这些采访之中,如果稍加归类分析,总结提炼,庶几便可洞见他整体的武学思想。

关于蔡教授的采访报道数量可观,如鲁光的报告文学《神拳大龙—访上海体院副教授蔡龙云》、李广利闭的《武术家、教育家、演说家》;张荣久图的《两次打败洋拳师的少年蔡龙云》等。这些文章或详说二三事,或全面述评,论点基本一致,可以使我们从不同侧面和视角了解蔡教授的真实面貌。除以上文章外,一些专著或辞典之类工具书中有关蔡先生的文字材料虽篇幅不长,却是文字洗炼、简明扼要,同样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参考价值[7]

回顾几十年来有关蔡龙云武学思想的研究评述,我们不难发现,已出版的论述大多为对蔡先生于蔡龙云先生的家学渊源、史实探究及其对武术理论与技术思想的认知,深入探讨蔡龙云武术生涯中对中国武术理论贡献的研究则为数不多,至于将蔡龙云的武术理论上升到武学思想层面的更是付诸阙如[8]。因此本论文对蔡先生的武学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试图将蔡先生的武学思想进一步细化解析,以阐扬蔡先生对普及与发展中国武术所做出的贡献。

 4.蔡龙云武术思想结构论述

鉴于当前研究的现状,在研究中外体育界及其它领域名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美学、艺术学、文艺学、运动训练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探索蔡龙云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分析蔡龙云武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初步构建蔡龙云武学思想体系的框架,将其分为“三观”,“六论”两大部分[9]。“三观”以整体观、发展观、求实观为其结构,提纲契领,直取核心,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解读其武学思想;“六论”以道德论、教育论、学术论、技击论、艺术论、体育论为其元素,细致入微,详加阐释,从不同的领域分析其武学思想之核心精华,以求最大化诠释对中国当代武术发展的贡献。

4.1武术思想三大观念

4.1.1武术整体观:从整体出发,对武术宏观分类

在蔡先生看来,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出现的“角抵戏”和“干戚舞” 可以说是武术“击”、“舞”初步形成的开端[37]。“击舞分类”观点的提出,正是蔡先生对历史典籍稽要钩玄并结合自己的武术实践所得出的结果。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武术从军事武艺的母体中脱胎而来,它与军事武艺有着极为紧密的血缘关系,武术与军事武艺的最基本的、共同的特征是技击性,”但是我们绝不能否认,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武术逐渐脱离军事武艺,以技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形式而独立存在[10]。据蔡先生考证,《礼记·内则》所载“成童(十五岁)舞象”可以说明最晚在西周时武术就是技击与艺术的结合。从秦朝末年“项庄舞剑”到汉代“百戏”中的兵械表演;从唐朝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与裴旻舞剑,到宋朝“使拳”、“舞剑”,足以说明这些武术表演不再是纯技击性的追求,已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是武术的舞练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纵观武术发展的历史,一直围绕“击”、“舞”两条主线并行不悖。蔡先生把握武术的本质属性,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将武术分为“击”、“舞”两种形式,既符合武术这一文化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对古代武术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38]

4.1.2武术发展观:以继承为基础,对武术合理创新

蔡先生认为,发展是武术的主题,只有发展,武术才能普及,才能提高,才能走向世界。武术发展的核心在于继承与创新,“我们要继承武术的传统。传统的东西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应该保留。但是,武术是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仅仅保留,就无法反映时代的精神,因之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11]。”所以武术要发展,首要的是以继承为前提,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创新并不是说要丢掉传统,而是要有所发展。”如果离开武术的传统,另行创新,那么这种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偏离了武术发展的轨道,脱离了武术的本质,所以要以继承为前提,合理的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新时期人类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使武术这一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下去。继承与创新,既是武术发展的方法与手段,又明确了武术发展的方向。

4.1.3武术求实观:以求实为原则,对学术科学严谨

蔡先生提出,流派与宗派不同,应该提倡阐述自己观点的流派,反对“唯我独尊”的宗派意识,并以“文士无世家,名将不两代”来说明技艺高低牵涉到一个人的天资、学术及所处的时代等多方面因素,“决不能以世袭嫡传、辈分高低来论定个人技艺的优劣。”这种不盲从而以科学的眼光对待武术研究的看法,在当时的武术界起到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作用,影响了众多的习武者[12]。蔡先生认为,治学必须严谨,研究问题要持慎重态度,不妄下断语,不能靠想象进行研究。以《我对武术的看法》、《论武术的“内家”与“外家”》为代表的“求实”类文章,在他的学术著述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把武术分为内家与外家的说法,舆论历来聚讼纷纭,蔡先生并不否认内外家之分,只是从技术、战术、及理论三个层面对内家与外家所区别的根据逐条予以辨正,认为其依据尚不明晰,其分析之精辟,令人信服不已。蔡先生幼秉家学,文武双修,皆有所得。其实践经历之丰厚、知识视野之宽广、辨别能力之敏锐,使一般浅学之士难以望其项背;其辨正内容无论巨细,均悉心考证,力求条理清晰,丝丝入扣,客观真实反映本来面目,其治学之严谨,正如明清史学大师孟森所说,“无一事敢为无据之言”,真正体现了在学术研究上“实事求是”的优良品格[13]

4.2武术思想六个论点

4.2.1道德论——习武先习德

蔡龙云教授在“爱国”“尚武”精神的鼓舞下,尚于少年时代即先后两次与西洋拳击家公开比赛,均以中国拳法获胜。在几十年从教生涯中,蔡先生始终不渝地把武术道德教育放在武术教学首位,在蔡先生眼里,“武术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立德树魂的民族精神。”蔡先生其言其行,都无愧为习武者的光辉典范[14]。蔡先生曾多次提到武德教育,他认为“作为一个练武的人,武德很重要,要练好武,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学习武术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所谓‘习武先习德’。”古人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习武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双修”的过程,不仅包括外部身体的修炼还包括内在思想品格的修炼,尤其是习武者的德育培养,正如拳谚所云:未曾习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一种制约习武者行为规范的内在机制,“武德与武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对于习武之人,缺一不可。”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使习武者从内心深切感悟不能滥用武力,为非作歹。武术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也正是有赖于这个制约机制的有力保证[15]

4.2.2教育论——乃文乃武,立武术真形象

“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新的工作。如何摸索出一些经验,加以总结,提高教学质量,是体育教师当前的新任务[16]。”因此,蔡先生将在上海体育学院从事武术教学的“点滴体会”撰写成文,以供武术教育工作者参考。武术教育对于发展整个中国武术来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术教学正是武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探析《关于武术教法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之内容及意义,是研究蔡先生教育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17]

蔡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他个人的,“它反映了人和整个学科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代表武术的一种学识,武术的一种领域、一种研究。[18]197武术专业与一般学科不同,因为他本身有民族传统、传承的内容和要求涵盖其中。蔡先生从少年时代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与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保持至今,他始终把“爱国”放在第一位,这对于武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及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1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贯穿这些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迫切而必须的任务。

4.2.3学术论——学科交叉,创科研新构想

在多学科综合交融的现代社会,武术研究必须加强有机整体观念、开拓思维空间,要从多学科的综合中汲取“营养”,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统一起来,进行多向度、多视角的理论重构,使武术的理论、技术、学术、管理等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指导性,以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展现给世界[20]。蔡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武术跨学科研究”,引领了武术研究方向的思潮,随后蔡先生又一次提出,“武术的科研方向,除了历史的、竞技的、训练的之外,要有学校‘武术教育教学’这一科研方向[21]。”面对武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蔡先生立意高屋建瓴,使得人们的视域豁然开朗,也为武术多元化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武术研究从纯武术、纯技术领域向综合研究、宏观研究发展;使武术研究不断冲破旧的思维框架、发掘出新的观点,力求作出新的论证,进入前所未有的境界和深度,在具备民族性的前提下,更加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以更好地推动武术事业的迅猛发展[22]

蔡先生有关学术研究的论述,形成了学术思想体系,是对武术事业的杰出贡献,为我国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武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即使在今天,蔡先生对开创武术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3]

4.2.4技击论——技击为本,乃武术之本质

在蔡先生看来,武术的技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绝招’,一投足一举手即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殊死决斗;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佩戴适当的护具,双方进行角力斗智的搏击运动。[24]”这两种形式不能等同而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是站在体育科学的立场把武术作为广泛性的体育运动开展,我们提倡的是体育竞技,不是生死搏斗,“提倡技击,这一点务必首先明确[25]。”即使是古代社会格斗形式的运动如角抵、相扑等,虽然是军事技术的衍化,但是,“决不是把制人于死地的拼杀看成是它的目的[26]。”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角抵相扑强调的是“勇中寓智,敢里蕴仁,莫阴损,勿凶残[27];”“多胜无矜色,数败无恚容”;“不怨胜已,反求诸已,[28]”是一种君子之争的竞技运动。它的竞技意义在于“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聘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我们不开展置人于死地的“殊死决斗”式的技击,并不意味着这种形式已消失,这种技击训练依然在公安、武警、军队等部门开展,只是由于热兵器的使用,这种技击形式的应用范围极其有限,是现代格斗手段的有益补充。

事物的本质特征总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被大家所认识。中国武术借助套路、格斗两种运动形式,以多元化的途径来展现其技击本质特征,虽然两种运动形式的外在表现迥然不同,但是究其根本,都是以技击为根本素材、辅以其它不同元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技击是二者同属武术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舞蹈、体操等其它形体运动的根本属性[29]。蔡先生出身武术世家,自幼对武术耳濡目染,既有武术高水平技击对抗的实践经历,又对武术理论研究深入透彻,因此他对武术技击高屋建瓴的观点、蕴涵深刻的笔触、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当代武术运动发展前景具有不可否认的实践意义。

4.2.5艺术论——艺成于技 为技击之升华

蔡先生认为,武术(套路形式的武术运动,以下均相同)的技法不等同于武术的技击法[35]。因为武术在现代社会,已不是单纯的格斗、表演或健身,而是这三者的结合,是锻炼身体、培养品质、发展艺术兴趣的一项既是操练身体又是表演艺术的独特的体育运动。“它的运动方法既涉及到技击法则和人体动态的规律性,也涉及到表演艺术的表现方式[36]。”因此武术的技法包括技击法则、人体动态的规律和武术运动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三方面技术动作的基本要求。蔡先生把武术中最基本的技法进行归纳,总结为“四击”“八法”“十二型”,总称“二十四要”。“八法是关于人体动态规律的技法[30]。先生在“八法”中讨论对于技术质量所提的要求时,认为“体势工整、筋骨遒劲、阴阳对立”是套路动作表现艺术形式美的法则。

蔡龙云先生作为新中国武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在几十年的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艺术思想,他所提出的“用艺术的眼光看武术套路”的观点,开创了中国武术套路研究的新纪元,开启了武术研究之先河,促进了新中国武术的发展,对于推动武术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武术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1]

4.2.6体育论——寓武于体,促武术大发展

蔡先生认为,武术被列为体育运动项目,使世人对武术的认识从军事和实用的层面递进到健身、教育、娱乐,乃至审美的层面上,极大提高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使武术由民国时期底层的“江湖卖艺”之术,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粹”运动[32]。而在此之前,武术地位并非如此,《中央国术馆史》载,张之江为了提高武术的重要性,在 1927 年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并且筹办“国术研究馆”,以作为武术研究机构,培养武术师资,然而教育部认为“武术是已经被淘汰的产物,不需要提倡,坚不批准,虽经一再申请,最后只准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不仅如此,武术在当时体育人士眼中,也饱受讽刺,时任教育部体育督学的郝更生曾说:“张之江弄来一群练把式的,卖艺的组成一个国术馆,简直是个笑话,把练把式的说成是中国体育活动,简直是胡说八道。[33]”直至新中国成立,武术才真正的被列入体育的范畴,才按体育的规律正常发展。正因为武术被列入体育范畴,才得以进入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成为专业学科,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武术人才,繁荣了武术事业的发展;才有了今天众多的武术博士、硕士、武术教师、教授,使得这些专业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对武术研究、宣传,使武术由中国迅速走向全世界,成为世人皆知一项东方体育运动[34]。其它如我国传统的技巧运动,内容丰富,难度大,水平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但是受表演规律的影响,过分强调表演效果,因此仅仅是一种舞台艺术,始终属于杂技艺术,未能发展为完整规范的体育运动项目。因此武术被列入体育范畴,走体育化、科学化的道路,是武术向世界发展的方向。

 5结语

蔡先生浸润武术事业已将近八十年,对武术之研究,其意殷殷,可感可叹,治学非臻于此境,不可谓真全心向学也。先生精湛的技艺、厚笃的学识、严谨的精神令我辈感佩不已,其道德、其文章皆堪为吾辈后学之楷模,其在武学领域的成就令我辈后学高山仰止,其对传承、发扬中国武术所做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因此,先生被称作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当之无愧。蔡龙云先生在长期的武术教育研究过程中,构建起一个“既根植于深厚传统文化又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深厚而博大的武学思想体系,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以“整体观、发展观、求实观”为核心的武术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新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 89.

[2][9][28]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54,53,57.

[3][4] 蔡龙云.概述武术的起源与发展[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164.

[5][6] 蔡龙云.我国的武术运动[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42.

[7] 蔡龙云.我和洋拳师擂台比武[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49.

[8] 蔡龙云. 从擒拿法与剑舞来看武术运动的技击性与艺术性

[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15.

[10] 江金权.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M]. 人民出版社,2007:65.

[11][22][23][26][27][32] 蔡龙云. 武术研究要社会化[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57~260.

[12] 叶凤春.浩浩然天地正气[J].武林, 1992(2).

[13][16][24] 老武术家们的心愿[N].中国体育报, 1982-12-13.

[14][21] 王涛,彦博.热点访谈:武在新世纪[J].中华武术, 2000(12).

[15][17][18][31][33][34] 蔡龙云. 写在《精武》专栏前的几句话[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196.

[19][20][29] 蔡龙云.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49.

[25] 向全方位系统化迈进[J].中华武术, 1989(12).

[30] 钱玄同文集:4[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24.

[35] 蔡龙云.话技击、散打[M]//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

版社, 2007:272.

[36]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学院出版社,

198989122

[37]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23

[38]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5122



关于我们 | 隐私保护条款 | 入谱平台 | 留言反馈